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风采展示——生态染整技术导学团队

作者: 时间:2024-03-17


编者按:

一言一行彰显人格魅力,一举一动展现师者风采;一枝一节共建优秀团队,一心一德勇攀学术高峰。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致力于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他们言行雅正、育人育德,躬耕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他们教研结合、师生共进,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团队氛围。他们,就是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广泛宣传我校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的先进事迹,突出示范引领、营造浓厚氛围、凝聚正向能量、助力学校发展,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特推出“立德树人守初心 铸魂育人担使命——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事迹展”。

下面,让我们一睹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的风采!


生态染整技术导学团队

团队情况简介:

生态染整技术研究生导学团队科研条件相对较好,现有科研实验室面积225 ㎡,研究生工作室面积125 ㎡,相关测试分析设备较为齐全。团队年均科研到款100万元以上,能够充分保证研究生相关课题的顺利开展。团队由陆少峰教授领衔,现有研究生导师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成员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和职称结构明显提升。“纺织之光”、“桑麻教师奖”获得者3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1人、入选校级人才计划2人,获批陕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项。

团队科研情况:

团队面向我国印染行业绿色制造的重大需求,主要开展清洁化印染理论与技术、功能/智能整理技术、数字化印染技术、印染污染物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四个方向的研究。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流以成江海。团队围绕清洁化印染理论与技术、功能/智能整理技术、数字化印染技术、印染污染物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纺织化学品制备等研究方向深耕细作,先后承担了一批以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和产业关键技术难点为目标的陕西省重点项目、工业攻关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7项。在充足的经费支持和研究生的努力研发下,团队研究生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16篇,EI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13件。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

团队育人成效:

团队全心投入研究生培养,将教书育人、实践育人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严格规范研究生科研工作时间,合理规划学生实验、实践安排,定期组织开展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和小组会,使毕业生成为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

除了日常科研工作之外,团队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鼓励研究生参与三助一辅工作和社团工作,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多名研究生在学院院办(6人)、学生工作处(1人)以及学校就业办(2人)从事学生助理工作,协助完成相关事宜,为推进学院、学校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研究生注重个人发展,1人担任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部长,1人担任学院研究生会网络部部长;1人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副部长;1人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1人在学校研究生会主席团工作。教研相长,共促发展。团队教师获纺织之光、桑麻教师奖3人,1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2人入选校级人才计划,获批陕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项,获陕西省第四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指导的学生在创新创业、各种技能大赛活动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共16项。获批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5项。在陆少锋教授的带领下,导学团队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派遣多名教师和研究生赴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多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陆少锋教授2023年获真维斯纺织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行各业的领军和骨干人才,就业率达95%以上。3名研究生进入陕西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10人获西安工程大学综合测评奖学金。


(一)春风化雨润桃李,因才施教育英才

    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科研道德和职业素养,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清晰的认识和发展规划。研究生有学硕和专硕两种类型,学硕研究生为本专业的学生,染整基础知识牢固、动手能力较强;专硕研究生存在跨专业的情况,教育背景相差较大,这部分研究生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思想波动较大。面对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科研初期大部分研究生均需要导师关注并引导他们建立科研自信;在研二,导师团需强化责任制,对科研工作进行细致指导,完成毕业论文。在研三,加强研究生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缓解就业压力,为学生做好推荐工作。

    下面以2名研究生为例,浅谈导师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A同学,学硕,本校保研学生,基础扎实,态度端正,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科研任务并参与课题研究。但科研成果不突出,对撰写发表论文自信心不足。通过周汇报的观察,发现其在数据处理、表征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为此,导师亲自示范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规范作图,并让该同学查阅大量文献,在小组讨论会上分享文献中绘图、组合数据等的做法。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困惑,最后学生掌握了绘图技巧,撰写并发表了SCI论文。




     B同学,专硕,跨专业学生,他热爱自己的原专业领域,又对本团队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但苦于基础薄弱,担心难以毕业,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些迷茫。导师与他进行深入沟通,与导师团的老师们讨论,开展了与其原专业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帮助他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在课题的实验操作上,让高年级学硕协助示范。最后,该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二)师生一心,开放包容;教学相长,合作共赢

    以“建设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团队”为愿景,以“研究生有获得感,导师有幸福感”为团队建设目标,学术研究中以“团队合作胜过单兵作战”为基本理念,构建研究生和导师团的学术共同体。

    团队老师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学术上严格要求,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科研育人,坚持学术诚信,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极其重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引领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养成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格养成,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此外,团队老师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运行机制,各位老师能团结协作、分工互补,实现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齐头并进、同抓共管,达到了团队工作的效能最大化。

    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在导学团的协力指导下,鼓励研究生创新和探索,开展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题,先后有5名研究生获批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大部分成员能够积极互动、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然而,有部分研究生需要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比如某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相对较少,性格比较孤僻,导致团队合作受阻,课题进展缓慢,团队关系微妙。导师团组织团建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学生的学术交流积极性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生与外课题组同学的交流较少,需要进一步营造积极、开放、自由的科研氛围,鼓励研究生多提问、多交流,多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三)科研有力度,育人有温度

    本团队的导师和研究生都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双方都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通过多种形式探讨学术问题。学术活动一般不拘泥于单独的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进行,而是导师组成员和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一起参加。共同参与学术活动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或学术成果的取得。团队积极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主要形式包括:学术沙龙、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等。

  (1)坚持以学生为主报告的制度:经过第一学年的基础课学习,学生已具备学习和初步汇报研究方向课程的能力。因此,我们坚持方向课程由研究主讲汇报、导师解惑答疑和总结提高的制度。藉此,既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演讲和与表达能力。

  (2)课题研讨:每学期坚持分小组开设课题研讨班,研讨活动每两周举行一次,对最新的论文和课题进展进行研讨。各成员汇报自己所读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方向以及可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课题进度和所遇问题等。通过研讨活动,我们形成了大量新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论文结构、创新点等内容的研讨学习,并及时跟进课题,也更有利于团队研究生在SCI期刊等发表论文。

  (3)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敦促学生在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汇报课题的研究进展,便于国内外同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和团队的研究方向,也借此给学生的就业、进一步深造创造更多机会。

    取得的成绩:课题研讨和汇报制度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本团队的毕业生都能顺利找到工作;学术交流为学生提升学术水平、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更多机会。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工程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