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言一行彰显人格魅力,一举一动展现师者风采;一枝一节共建优秀团队,一心一德勇攀学术高峰。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致力于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他们言行雅正、育人育德,躬耕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他们教研结合、师生共进,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团队氛围。他们,就是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广泛宣传我校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的先进事迹,突出示范引领、营造浓厚氛围、引聚正向能量,助力学校发展,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特推出“立德树人守初心 铸魂育人担使命——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事迹展”。
下面,让我们一睹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的风采!
团队名称:纺织复合材料团队
团队情况简介:“纺织复合材料团队”由贺辛亥教授领衔,现有13名博士专业教师、1名思政教师和4名企业技术人员及58名在读研究生,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高工2人、讲师9人、技术员2人。2022年团队获批陕西省秦创原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建设项目。团队依托西安市纺织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以及合作企业生产技术装备,在功能纤维及三维纺织复合材料领域开展研究,初步形成以下主攻方向。1)高性能纤维三维预制体编织方法和基础理论、复材预制体织造关键技术及工艺装备;2)纺织复合材料、功能性防护材料及应用、农用网膜新材料;3)功能纤维、柔性可穿戴基材及智能器件集成组装技术。
团队科研情况:2020年1月以来,团队承担国家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秦创原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建设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一般项目6项,陕西省工信厅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1项,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领军人才项目1项,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及香港学者协会联合资助的“香江学者计划”人才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8项,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6项(其中,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西安市科技项目2项,西安市碑林区科技项目4项,承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6项,纵横科研总经费700余万元。近三年来,团队师生发表SCI学术论文63篇,授权国家专利24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团队育人成效:团队注重“三助一辅”工作,要求研究生全员参与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组织科技兴趣小组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鼓励参加兼职辅导员工作。团队强化研究生日常管理,设有团队学生组长1人,副组长2人,具体负责团队日常组会工作。团队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线上线下学科高水平会议论坛及外籍专家讲座,努力营造学术科研氛围,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近三年来,团队开展多次师生团建活动,应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100%,2023年张轩宁同学考取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经济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团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纺织复合材料团队”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多年来一直探索和实践《“价值塑造、团队协同、多元共育”培养材料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助推我校材料学科发展。团队的研究目标清晰明确,围绕地方或国家经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纲要进行建设。团队建设的特色、亮点、经验分享如下:
1)价值塑造:
依托团队定期性的组会和团建活动,将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和“梦桃精神”、“大国工匠”、“黄大年式团队”等思政元素融入团队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培养研究生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打造团队团建年度活动品牌,通过团队负责人讲党课、师生互动、优秀师生的模范带动作用,强化“价值塑造”,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
2)团队协同:
依托团队师资为骨干力量,创建西安市纺织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校复合材料织造及功能化工程研究中心(与陕西美兰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国纺织联合会功能感知纤维及异型织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科研平台为基础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与陕西美兰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棚农膜有限公司、江苏华昌织物有限公司建有校企产学研基地和研究生实践基地,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条件。并依托项目载体和硬件平台组建由“政产学研用金”多元主体参与的导师团队,综合优化人员结构和研究方向,构建了基于“项目+平台+基地”模式的团队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3)多元共育:
依托材料工程学院“材子论坛”交流平台,组建师生科技兴趣小组,并将师生科技兴趣小组融入团队建设内容,组成了由校内第一导师、企业技术人员为校外导师、团队青年教师为副导师(或协助导师)的多元主体协同导师团队,通过本硕学生一体全程参与团队老师科研项目、参加“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开展学术研讨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共同组织参加“Sampe先进复合材料桥梁/机翼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营造了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环境氛围,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导师团队的共同指导,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
优秀学生代表
2023届毕业研究生王博
疫情期间参加志愿者,兼任新媒体学院辅导员,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积极上进,2022年发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期间,参加导师贺辛亥、副导师梁军浩的多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复合材料异型预制件柔性织造及模塑成型关键技术”、“复合材料碳纤预制件立体穿刺关键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研发”,主笔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已获授权1项),主笔申请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获2020-2021学年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2022年获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2023年成功考取河南省信阳市委组织部选调生,成为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纪委监委一名公务员,驻村服务基层建设。
2021届毕业研究生张亮
疫情期间参与志愿者,兼任学院2019级研究生班文体委员,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细心勤奋。参与导师贺辛亥、副导师陈东圳的多个省级和厅级项目“基于电磁屏蔽编织器件的碳纤维表面金属镀镍、银机理及工艺研究”、“腐蚀细菌生物膜纳米尺度环境中菌群信号分子的光学原位表征方法”、“三维等离子体纳米纤维基可穿戴应力传感器及纺织集成化研究”。主笔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批2项,主笔申请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批3项;发表SCI一区封面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荣获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入选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荣获姚穆院士奖励基金,荣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多项荣誉奖励。
2023届毕业研究生张轩宁
在疫情期间参加了当地的抗疫组织,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关注家乡建设,在家乡农业农村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训活动。参加导师李建伟老师省级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横向课题等。主持并完成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批2项。参与申请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批3项。参与发表4篇SCI论文,其中2篇第一作者。在校期间获校省级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校级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创新成果大赛二等奖和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等荣誉。2023年,被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团队成员分享
2023届毕业研究生苏秉尧
作为纺织复合材料团队的研究生,我觉得团队的氛围有助于大家的成长。团队的各位导师每天指导大家的科研,并分享纺织复合材料领域最新的进展。团队每周举行研讨会,促进团队成员的学术交流。这种氛围不仅激发了我的学术热情,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同时锻炼了我们的交流能力。大家互帮互助,彼此分享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平台。团队老师还指导大家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与学术会议,帮助我们提升专业知识和必备技能。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连续四年获得SAMPE超轻复合材料机翼/桥梁大赛国家级优秀奖,作品入围陕西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学术作品训练营,荣获第十五届“希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银奖等。总之,我为自己成为纺织复合材料团队的一员感到骄傲。
2022级材科学硕研究生陈建州
我们团队研究生秉持敢于创新的学风精神,积极 响应国家科研强国号召,投身关键材料研发。团队成员理想信念坚定,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日常通过“学习强国”主动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注重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通过老生带新生,实现科研经验、项目的传、帮、带,研一新生能够快速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科研方法,从而快速开展个人方向的课题研究。每周定期组会,为团队成员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针对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生积极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提供科研思路,寻找问题突破点。积极鼓励研究生同学参加学术会议,开拓视野。此外,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学术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新生入学后,根据其知识背景、个人兴趣及发展规划等,团队老师讨论确定详细课题方案及责任导师。团队实验室、办公室及测试仪器等由研究生负责管理,责任到人,既能保障团队运行顺畅,又能培养学生管理与科研能力。师生关系融洽,具有较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定期组织团建、聚餐等师生交流活动,使得学生在高强度科研工作之余能够放松心情,增进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