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风采展示——生物资源与环境化工导学团队

作者: 时间:2024-04-09


编者按:

一言一行彰显人格魅力,一举一动展现师者风采;一枝一节共建优秀团队,一心一德勇攀学术高峰。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致力于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他们言行雅正、育人育德,躬耕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他们教研结合、师生共进,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团队氛围。他们,就是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广泛宣传我校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的先进事迹,突出示范引领、营造浓厚氛围、引聚正向能量,助力学校发展,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特推出“立德树人守初心 铸魂育人担使命——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事迹展”。

下面,让我们一睹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的风采!

生物资源与环境化工导学团队


团队情况简介:团队由武占省教授领衔,分别在2018年、2020年和2023年引进团队核心成员,组成“生物资源与环境化工导学团队”。导学团队面向生物化工产业的重大需求,联合招收研究生开展固定化功能酶制剂和天然产物功能产品创制、多功能防病促生菌肥与应用技术、生物炭基菌剂系统构建及协同改良盐碱土理论体系的研究,建设成了以“导师团”队伍培养研究生为核心,“需求导向、研赛驱动、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的,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性和核心竞争力。团队拥有较为独立的研究及学习室3间,300多平方米,实验室有高效液相色谱、电子显微镜、微波热解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可满足团队研究生科研工作需要,在培养创新型高层次理工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导师团队指导直接受益研究生100余人;导学模式在西安工程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进行和实施和推广,辐射受益研究生1000余人,获得了院校师生和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团队科研情况:团队以微生物和生物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微生物制剂和炭基环境功能材料创制及其环境污染物控制与环境修复研究;近三年团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武占省教授担任课题组1负责人,何艳慧担任课题4子课题负责人,武占省教授获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项目;此外团队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联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4项、陕西省科技厅一般专项1项、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2项、教育厅一般项目2项、西安市科技局农业技术研发项目2项、西安市青年托举人才项目2项,获批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2022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人:武占省、何艳慧、刘啸尘等),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人:武占省,刘啸尘、何艳慧等);武占省于2023年获西安工程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何艳慧2022年获2022年西安工程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武占省于2021年获桑麻教师奖和基亚特教师奖,团队指导研究生发表SCI文章38篇;授权发明专利2件;指导研究生获学科竞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三好研究生等35项。

团队育人成效:生物化工”导学团队秉承“科产教赛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当鱼渔俱授的教授,育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团队文化并传承于学生,锻造了一支心齐力聚,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以科研实战促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导学团队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等的引路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严慈相济”培养理念,既能真心关爱学生,又能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团队基于“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鼓励研究生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党支部、学院工作。近三年团队累积2人次作为研究生助理,协助学院书记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2人次曾任化工学科研究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兼纪检委员等职务;7人次任研究生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硕士研究生班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等职务;王小波、朱双喜同学参加2022年暑期实践并获先进个人称号;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率100%,全部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研发、科研助理等工作。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考取博士5名。


强化政治思想素质培育

团队打造了一支“团结敬业-思想坚定”的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团队中的老师都是共产党员,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追求不断进步。期间要求学生也继续参与学院党组织活动,并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引领研究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团队老师在生活上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鼓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2021级朱双喜和2022级薛倩文同学任化工学科研究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兼纪检委员。

2022级研究生薛倩文在党支部活动中讲话


教学改革与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团队近年承担了课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工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和《现代生物分离工程》教学任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和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另外,团队获省级中纺联教学成果二等奖、武占省老师也荣获2021年度“桑麻”奖教金和“基亚特”教师奖,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获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0,排名第二)。近三年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5人,在读研究生31人,4人次获优秀毕业生。其中指导毕业硕士刘昌昊、杨任鹏、李雪、董羽嘉、张毅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杨燕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姚穆院士奖学金二等奖。培养我校的15名硕士中有5名申请审核攻读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博士学位,其余同学均找到满意工作,并成为工作单位的研发技术骨干。


学生及导师科研成绩突出


团队近三年承担各级科研纵向项目2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430万元,排名第二),并主持课题一负责经费472万元;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21868034),作为实验室主任成功申请获批西安市纺织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学院平台建设零突破,绩效考核良好并获奖补经费支持50万元,主持获批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0万),陕西省重点研发一般项目4项(40万元),现已完成并结题2项;主持结题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研究计划一般项目1项(3万元);主持结题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2项(20万元),现已完成并结题1项,在研1项;主持结题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1项(2万元);主持结题2020陕西省留学人才项目1项(3万元);获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并任首席科学家(30万元),主持获批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21万元)和咸阳市重点研发计划(5万元),总立项经费700余万元。近三年指导学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等发表SCI收录文章23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件;获批2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武占省教授连续2年入选Elsevier 和斯坦福大学推出的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和前2%科学家);指导研究生朱双喜、孙琳琳主持获批西安工程大学2022年度、2023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研究成果荣获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022)。



教学相长课外竞赛训练

“导师团”队伍以培养研究生为核心,构建了“需求导向、研赛驱动、交叉融合”培养模式。长期秉持“创新扎根实践、科研服务社会”理念,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赴企业获社会进行实践锻炼和社会志愿活动,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需求问题,联合校内外专家,以导师团为纽带,以学生特点为核心,跨学科组建优秀学生进行学科竞赛训练,攻克技术难关,并以此为创新作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作品及创新创业竞赛。团队目前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合作及团队协作精神机制,团队内部高度凝聚,成员责任心强,确保了团队对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和高效开展。武占省教授与何艳慧联合指导王小波等同学参加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铜奖、武占省教授与刘啸尘联合指导孙琳琳等同学参加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铜奖、武占省教授与何艳慧联合指导张可盈等同学参加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铜奖、武占省教授与何艳慧联合指导朱双喜等同学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省级铜奖、武占省教授与何艳慧联合指导张子言等同学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金奖。此外团队学生获得包括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等校级及以上奖励40余项。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服务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团队建设的特色及亮点

一、建立以研究生“导师团”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构建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多导师制,推进环境化工类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基于专业背景交叉化、学科结构多样化,跨领域、跨学科和跨专业院系建导师团队,实现团队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互相渗透、特点突出的研究生培养团队。

二、构建“需求导向、产学研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服务需求导向、关键技术教授挂帅、攻坚主体学生领衔、资源条件项目保障”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实现了“研究生多元化培养要求,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项目实践成果转化率增效”的良性循环,确保了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性。

三、构建“以研促赛、以赛促研”的双驱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依托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省市及企业横向等相关研究课题,以强化学科竞赛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创新人才为主旨,构建了“以研促赛、以赛促研”的双驱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资源保障”为条件保障,切实提高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率先构建“五位一体”化工类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聚焦纺织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及发展方向,优化整合院校和跨校之间学科结构,构建“化工-环境-生物-材料-纺织”五位一体的学科群的培养模式,以生物、材料为载体,以化学、化工为手段,面向环境、纺织行业需求,实现多学科全面交叉融合,协同攻关,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达到学生共培、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科研合作水平提升,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最后,导学团队通过一系列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以科研促进研究生发展,在提高研究生个人学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导师团的教师成长,这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高校发展以及经济建设都是非常有益的;导师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适当推广到我校其他研究生专业学位,受益学生每年200余人。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工程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