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风采展示——人工智能纺织科学技术团队

作者: 时间:2024-03-28



编者按:

一言一行彰显人格魅力,一举一动展现师者风采;一枝一节共建优秀团队,一心一德勇攀学术高峰。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致力于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他们言行雅正、育人育德,躬耕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他们教研结合、师生共进,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团队氛围。他们,就是西安工程大学2023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广泛宣传我校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的先进事迹,突出示范引领、营造浓厚氛围、引聚正向能量,助力学校发展,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特推出立德树人守初心 铸魂育人担使命——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事迹展

下面,让我们一睹西安工程大学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的风采!



人工智能纺织科学技术团队

团队情况简介:

团队聚焦人工智能与纺织科学技术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纺织智能可穿戴、海水淡化、绿色加工等关键领域,具备完善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近三年,共发表50余篇高水平论文,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获互联网+”国奖及多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导学团队获得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近10项、教改项目6项,获批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托举人才等称号。团队配备完善的材料制备、加工、测试设备,同时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为研究提供充裕经费保障。团队由支超老师领衔,现有研究生导师4名,4名导师具备纺织、材料、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结构合理,是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专业水平的研究生导学团队。

团队科研情况:

近三年团队立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近10项,导师团队成员获批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托举人才等称号,研究生成员获省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重要荣誉称号,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包括多篇IF>10的顶刊论文及ESI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二等奖、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和省级金奖、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等重要奖项30余项,团队近年来培养成果凝练教改项目6项。

团队育人成效:

团队坚决贯彻党建+科研+育人的工作方法,实现了党建引领科研发展,科研提升育人实效的工作成效;强调课程思政育人,多次组织师生学习习仲勋梦桃精神代代相传题词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在工作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把梦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重要讲话精神,参观赵梦桃纪念馆等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学生红心筑梦社会实践活动,将梦桃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日常教学,实现思政工作、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提升育人实效。

团队注重教学改革,先后获批中国学位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西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西安工程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主持等重要教改项目。同时获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在实践中,团队教师从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让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共鸣,进而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实现学识与人格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学术创新水平。

团队同时注重学生交叉学科的全面培养,以学生就业意向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方亮泰同学曾在西安工程大学金花校区培养科担任学生助理。近三年来,毕业生在万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想汽车、中国农业银行等纺织、计算机及综合类大型企业从事算法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等重要岗位;团队研究生杜明娟、吴梦婕考取东华大学,张兰进入江南大学管理学院,陈梦琦进入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郭斌杰青团队,朱梦秋进入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研究所张统一院士团队进行博士学位攻读。

一、党建引领,至诚报国做表率

团队全体成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以黄大年、赵梦桃同志为榜样,以姚穆院士为楷模,始终坚守纺织人的初心和使命。将黄大年精神内化为团队敢想、敢拼、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争做新时代的纺织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1+1+1”创新团队发展模式,“1个团队即人工智能纺织科学技术团队,团队为核心和载体;“1种精神即以黄大年精神为团队凝心聚力;“1个支部即以党建和团建引领团队发展,实现了党建团建引领科研发展、科研创新提升育人实效的工作成效。在上述措施引领下,团队在党建方面取得成果,获批陕西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荣誉,支超副教授为负责人的团队获推荐代表我校参评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二、攻坚克难,科学研究能力强

团队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聚焦于世界纺织行业领先技术,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及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支持,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0余篇,获评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和陕西省青年托举人才等各类人才称号5人次。

围绕我国纺织领域对高性能针织机械的迫切需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五功位针织技术开发,可编织织物组织数量相比传统三功位针织技术提高2万倍以上。团队成员参与的低能耗低排放浆纱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建立环保型纺织品加工体系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且对提升我国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团队教师姚一军获得国家专利奖优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三、言传身教,立德树人成效好

团队积极践行双向三层次四阶梯式纺织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获批中国学位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西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等重要教育教学项目。参与的面向 6G 时代的国产储能材料机遇——以巨介电材料为例案例获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

团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南静静同学获人民网奖学金(全国仅30人),吴梦婕同学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近年团队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获得桑麻特等奖学金;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银铜奖多项,在华为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获二等奖,团队撰写论文入围2023年陈维稷论文奖。连续获得挑战杯省级一、二、三等奖。本团队研究生人均发表高水平SCI论文近2篇;团队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近10人进入双一流大学读博深造。

四、薪火相承,团队建设见成效

团队老师对学术严谨,对学生负责,对待生活热情有活力,团队同学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团队文化氛围。

导师们积极参与课题方向的确定,严格把关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在团队老师的教学指导下,团队成员学习踏实,工作认真,研究生的个人成长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逐渐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技能,包括模型建立、仿真、物理理论知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计算机应用等。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老师通过每周组会的形式,让团队成员把近期阅读的文献或自己撰写的文章进行交流分享,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当团队成员碰到学术上的困惑或难题,团队老师会在第一时间帮助大家走出困惑;当仪器使用存在操作问题时,高年级研究生也会在仪器操作等方面起到指导帮助作用,导学团队内部的成员互动融洽,大家愿意分享经验和资源,互相合作解决问题。团队成员之间的友好氛围也使研究生感到非常舒适,愿意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合作项目。

团队积极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加入团队,促进跨学科合作。通过跨学科合作,团队能够在研究问题上获得更多的角度和创新思维。导师和团队成员的支持和鼓励使团队在研究领域不断进步,有信心在未来取得更多的成绩。

五、发挥优势,社会服务效果佳

团队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期许,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服务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在疫情期间,团队教师们利用多年积累的纺织材料专业知识,为众多企业提供技术公益援助和技术指导,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团队成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支超副教授作为西安工程大学第三期纺织援疆团指导教师,实践期间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组织开展调研活动,针对生产实际及人力资源建设等问题与企业交换了意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获得了企业员工、管理层及当地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团队积极攻关陕西省和国家纺织领域“卡脖子”技术,在人工智能赋能纺织、针织新技术、绿色浆纱和纺织基高效吸声材料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为相关企业创造重大经济效益。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工程大学版权所有